记:《博物馆条例》即将开始施行,您是怎样解读的?
黄:我们也正在学习《条例》,在学习过程中,确实看到很多新鲜的提法:比如说,原来文物是以保护为主,现在保护和使用并用。去年国际博协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这个前提下,今年我国出台的《条例》也提出了“博物馆应当发挥藏品优势,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这句话就提的非常有意思。什么叫应用研究?应用研究指的是不仅仅空谈理论,而是要让藏品发挥优势,要让藏品变成能用的,而不是藏在库房里不动的,文物为科研、展览服务,这就是应用。为什么要加强应用研究?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文物如何在流动中保护它的安全,文物如何点交,不伤害它,这都是应用研究;如何在不同城市的展览中让它的温湿度得到很好控制,也是应用研究;在运输途中用什么包装材料更符合某一类文物?这也是。细分起来是非常细的,这些都是博物馆专业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条例》这一条的后半句也很好,“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专业化人才的成长”。什么叫专业人才?博物馆的专业人才跟文物局的专业人才是不一样的,博物馆的专业人才分的非常细,就比如说保管部的专业人才就分两类,一类是对文物进行研究的鉴定专家,另一类是保管本身。保管也是一门学问,如何科学的、合理的对文物进行保管,技术人员如何参与到文物的修复和保养里,在这个过程中又要如何保护文物,这些都是专业人才很重要的工作。在展览中,形式设计师也是专业人才,用什么样的展柜、灯光、台座、支架、台布等,都涉及到专业知识。还有数字博物馆也需要专业人才,以前很多人认为不过是搞程序的,其实这也是新型的博物馆专业人才,如何让博物馆展览转换成数字化的,通过网络点击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安保过去被认为就是看好东西,但其实是要对馆里的所有安全体系进行设计的,这个设计和商场、剧院的普通设计是不一样的,必须要分别针对库房、展厅以及从业人员的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现在博物馆甚至会引进犯罪心理学的从业人员,也说明博物馆人才的专业化不仅仅只原来的保管、社教、展览,它的外延已经扩展的非常大,涉及到博物馆各个专业领域。
《条例》中有“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的规定,对从业人员的从业要求和门槛设置这一点早都有,但是有一点变化。因为原来从业人员评职称主要是根据你来博物馆以后,在博物馆岗位再教育再培训;现在最大的不同是在很多高校里都开设了博物馆专业,这些人才毕业以后到博物馆工作,对于提升博物馆技术职称的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毕竟经过专业训练以后再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就能理论联合实际,将来肯定会在专业技术职称上变得非常有含金量。所以我觉得未来的博物馆行业技术职称应该是行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当了科长还是馆长。博物馆必须有绝大部分人从事专业岗位,这样的话,这个职业才能走向专业化。
记:您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开设博物馆的课程,也带研究生,想请您谈谈现在高校考古文博专业的培养情况,这些文博人才进入博物馆后的情况又如何呢?
黄:我在高校带研究生的时候,发现高校的文博人才培养是有问题的。很多高校博物馆学的老师没有实践经验,就像中医从医科大学毕业后直接当老师一样,没接触过真实案例,空对空,理论对理论,所以教给学生的也只是概念,也很空,这种概念的炒作很可怕的。博物馆行业是一个应用型职业,实用性强,操作性强,很像中医学,必须积累很多的经验才能知道这个展览怎么做,否则再多的理论一旦遇到实操也是无用的。目前的人才培养距离把知识储备分解出来,变成实际工作中能用的知识,距离还是很大的。其实在博物馆从业的高级职称的老师们是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的,应该投放到大学中去教课。就像一个老中医,他积累了很多经验,通过理论和实践交给学生,一方面是教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到一些本领,真正能操作的知识和技能才是最重要的。我在教学中,基本都是通过案例解剖、案例分析,告诉他们展览应该怎么看,到底好在哪儿?缺点在哪儿?这样学生慢慢就能知道标准在哪,会自己去分析说明牌问题、灯光问题,感受整个做展览的过程。所以我觉得高校的博物馆教育一定要吸纳博物馆的优秀人才去从事教学,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一到岗位就能干活。我会培养学生写大纲、策展的能力,我发现他们策划的小展览都非常好,而且操作性非常强,我相信日后学生到了岗位上,知道该馆的定位和使命,再用上一段时间对文物有个了解,就绝对可以策划出符合该馆的展览。
(本文为弘博网独家专访,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往期【弘博名家】